已有1條回答
現在的家庭中,我們能發現這樣的現象,那就是孩子不愿意回家,原本玩的很開心的孩子一聽該回家了,開心的表情就會有所變化,這都是因為什么呢?那么不愿回家的孩子的心理是什么呢?
不愿回家的孩子的心理
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之后,就會給自己建立“安全感壁壘”,而回到老家之后,孩子就會覺得比較陌生,甚至有一些親戚可能都不知道怎么稱呼,那么勢必就會打破自己曾經建立好的安全感壁壘。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體會,是由于在自個家,想躺則躺、想睡便睡,但是到了陌生的環境,見到不怎么熟悉的人之后,就會對自我有一定的要求和設限。
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新的環境當中,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孩子都比不上成年人的調節能力。所以,帶孩子回老家的話,孩子會出現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包括氣候、社交關系、環境感受等等。比如說,孩子之前的社交關系已經很牢固了,而到新環境中,一時半會找不到玩伴,對環境又陌生,難免會覺得無聊。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回家,是因為無法從家庭環境中滿足需求。我們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家是游子的寄托。當這些需求都無法滿足時,孩子就會開始逃避回家。當孩子對某些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相反的排斥心理。孩子之所以得不到愛,通常與家庭主要成員錯誤的愛的表達以及整體氛圍有關。
孩子不愿回家就是父母管教太嚴,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管教,反而越來越嚴苛。在父母看來,年齡越大,越應該懂得更多道理,越應該按照自己期許的樣子去發展。受不了這種壓力,孩子只能不回家,少聽一些父母的嘮叨聲。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完全感受不到關愛,所以才會想著離開。外面的生活或許會艱苦,但是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他們也就暫時忘了辛苦。物質很重要,但陪伴和關愛更重要,父母一定不能忘了順序。
現在很多家庭都選擇要二胎,然后這時候就可能讓大寶不太高興,因為有了二胎以后,孩子還比較小,很多父母都會把家庭的重心放在第二個孩子身上,這時候大孩子其實也還不是特別大,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就會感覺這些父母對自己沒有對自己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好。
他們就會感覺到父母偏心,還不如自己在外面玩,回到家以后自己還要不受父母的待見,然后父母也不會注重自己,自己會感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也會非常的低。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父母來做一些可以緩和關系的事情,就是說對兩個寶寶要一視同仁,最好可以平等。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