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見孩子焦慮、躊躇、不安的情況,其實這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正是這些微妙的內心反映,往往是缺安全感的孩子的表現,家長在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時,我們更應該對孩子的安全感做出一些引導和教育,以此來滿足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缺安全感的孩子的表現
1、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孩子在家里喜歡用摔東西的方式來發泄情緒;在外面只要事情稍不順心,他就習慣用“拳頭”來解決問題,總之脾氣暴躁,喜歡使用暴力。這類孩子可不是壞,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氛圍不和諧,或者父母經常對孩子使用暴力,那么會導致孩子對外界產生戒備、抵觸的心理,不輕易相信他人,用強悍的外表來掩飾自己脆弱的內心。
2、性格膽小,容易害羞。
安全感是決定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的性格通常表現為膽小,不敢和大人說話,集體活動時不敢表現自我,融入集體的能力差,見到陌生人會害羞家里來了客人會變得拘謹還有睡覺開著燈抱著娃娃才能睡著等等。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孩子就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可能是由于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鼓勵,孩子漸漸出現了自我否定的情緒。遇到這種問題時,父母應該及時疏導,客觀的對待孩子的問題,該表揚的時候及時表揚鼓勵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缺安全感的孩子應該怎么引導
1、家長要經常向孩子表達愛。
家長學會表達愛這件事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在家中這樣的環境中是可以向孩子釋放自己的感受表達愛意的。這樣會讓孩子的內心獲得無窮的勇氣,充滿力量。
2、多與孩子有密切的身體接觸。
對于小孩子來講,父母和他們肌膚的親密接觸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愛,他們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孩子通過對父母行為的感知來感受愛,當父母經常親吻、擁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愛。
3、使用鼓勵的方式。
父母平時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游戲以及活動,增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游戲和活動的時候還需要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以及價值觀,并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就可以有效改善安全感缺乏的情況。平時一定要盡可能的多陪伴孩子,避免孩子感到孤單。
4、家庭氣氛很重要。
當孩子經常處于不安環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的猜測,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才吵架?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他們會不會離開我?由于孩子對大人們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后者會把這股怨氣累積在心中,長大后心中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
因此,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生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