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在這些期望的背后,還有一系列伴隨而來的責任。比如,當孩子進了學校以后,家長就必須多了一份責任,就是要與老師溝通。一方面要在這個過程當中,保持對孩子動態的了解,另一方面或多或少都希望老師對自己家的孩子能夠多點關注或關愛。那么,怎樣與老師溝通交流教育孩子?才能讓老師對孩子多關注一點呢?
怎樣與老師溝通交流教育孩子?
1、要對老師抱以充分的信任
無論是你主動找的老師,還是被動找的,在溝通的過程中,你必須充分信任老師。你可能會遇到老師找你告狀,在你看來這些“告”狀有夸大,扭曲事實的情況,你也要做到信任與理解,老師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她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教育好孩子。
2、溝通要有一致性
跟老師溝通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時間。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如果時間上不一致,突然就跑去學校找老師,老師正好有空是萬幸,剛好有課要上或者有其他事要處理,不僅會破壞溝通的氣氛,恐怕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3、內容上要做到老師能接受
選擇什么樣的內容跟老師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引起老師的興趣就更好了。但就算是老師無能為力的那些事,其實家長也可以抱著交流的態度去請教。
4、表達需要明確
“X老師,XXX最近在幼兒園表現怎么樣?”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遇到老師會這樣提問。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一般也只能用“挺好的”來回答。如此一來一去,跟老師溝通的機會就失去了。家長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保證溝通的效果。
5、溝通渠道和方式的多樣性
有多少家長只在家長會時見到老師,見到了又最多只聊兩三句呢?其實,與老師溝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性的,比如:電話、網絡等,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方式創造跟老師溝通的機會。
6、溝通的持續性與連貫性
溝通其實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要達到讓孩子進步的目的,有時候需要持續地,連貫地跟老師溝通。即便是已經解決了問題,家長也可以就此向老師表達謝意。千萬別讓老師有這樣的錯覺問題一丟給老師,就完全不管不問了。
7、受眾能力的差異性
每個老師是不一樣的,可能在A老師看來孩子身上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到了B老師那里,就有問題了。家長要接受老師對孩子評價的差異,也要尊重老師本身存在的差異,不要因為孩子得到不同的評價,而去給老師貼“好或壞”的標簽。
家長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才是促進孩子更高效學習的根本途徑。家長和老師能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效果。所以家長們,想讓你的孩子成才,趕快學學如何和老師溝通吧。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