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遇事逃避主要是家長在平時教育的時候?qū)⒆拥囊筮^低,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凡是都喜歡“包辦”,才導致孩子的逃避行為越來越嚴重。所以,生活中家長要對孩子多一點鍛煉,多一些引導。
孩子遇事逃避怎么辦
1.讓孩子明白通過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的
有些困難孩子沒有勇氣去面對,可能是因為他不具備與之相匹配的能力,父母可以引導、幫助孩子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當孩子變得足夠強大時,就不會再畏懼困難。
2.幫助孩子切割任務,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有些任務乍看下去,似乎困難到無法完成,但是,當把它切割成一個個小任務時,就會變得容易很多,把這種分解任務的方法教給孩子,讓孩子通過完成小任務,實現(xiàn)大目標,在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中,不斷增加成功的體驗與經(jīng)驗,就可以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
3.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做孩子堅強的后盾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在他身后,永遠會無條件愛他、為他提供幫助,那么,孩子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勇敢面對、沖鋒陷陣,堅強的后盾永遠是孩子最需要的底氣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4.多鼓勵、少批評
不要直接逼迫孩子去面對困難,也不要批評孩子膽小、懦弱,避免增加孩子的不良體驗,而應該在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困難的時候,和孩子一同慶祝,并且贊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戰(zhàn)勝困難后成功的喜悅。
5.父母以身作則,遇到困難樂觀面對
父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悲觀、不逃避、不抱怨,而是積極樂觀地面對,直接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對孩子形成無形的引領(lǐng),讓孩子學到面對困難的方法。
6.接納自己的不能和有限,坦然面對困難
有些困難,我們注定無法戰(zhàn)勝,要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能和有限,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到某些事情而喪失自信,人無完人,我們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而自信無疑是戰(zhàn)勝困難的法寶。
7.避免建立“困難=不舒服”的連接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印象是在反復體驗中逐漸形成的。
如果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強迫孩子面對,或者批評孩子,孩子學會的就是“困難出現(xiàn)的時候,我就會被迫……或者被批評”,孩子對困難的印象會很差,以后會更害怕困難。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平時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面對困難時候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我們可能都會有“畏難”的心理,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嘗試努力解決,也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向他們求助。
教育時對父母的考驗,也是我們作為父母成長的契機,這時候我們還會迎難而上呢,更何況孩子在遇到的小小困難呢。家長在“孩子遇事逃避怎么辦”問題上一定要給孩子多一些引導,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這樣孩子才會更快的成長。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quán)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