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可以帶孩子多參加活動,比如學校的親子活動、家庭聚會、父母的朋友聚會等,讓孩子有充分的機會去接觸新的人和事物,從而改變孩子不愛說話的現狀。
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了怎么辦
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首先家長應該主動和孩子交流接觸,了解不愿意說話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孩子沒有自信,經常被大孩子欺負。這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鍛煉身體,轉移注意力等。如果可以帶小朋友每天到室外活動,相信可以增強孩子的信心,孩子更愿意和其他人說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適當鼓勵小孩子,不要經常在眾人面前對小孩子進行責備,對孩子的錯誤采取包容的態度,私下獨處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始終保持信心,循序漸進,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積極說話。在做小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或者是做游戲的時候,父母可以多拋問題給小孩,引導孩子,小孩也會進行恰當的回答。
有些小孩子可能是由于天生性格內向,不愿意說話,這其實也無可厚非,每個人的個性都需要被尊重,每個個性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只要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傷害其他小孩,相信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家長不要刻意的改變孩子的天性,小孩非常愿意說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是怎么回事
一、代溝加大,缺少認同,不愿溝通
孩子大了,開始樹立自我判斷能力,他們對事物開始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一切在家長的眼中仍舊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所以兩邊就開始出現分歧。
孩子必定是孩子,他的思想和觀念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同,就索性就不與家長交流了,與家長的交流一斷,在家長面前就不說話了,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并不是不說話了,而是不跟家長說了,他們去找認同他們的人去說了。
二、害怕父母的批評
有的時候孩子是很想跟大人交流的,但不一定都是好事,有可能他做了一件錯事,需要你的幫助,跟家長說了以后,家長的第一反應先是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然后才說解決問題。甚至有的時候孩子把事情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做錯了,而家長又是劈頭蓋臉一頓罵,罵完了孩子還沒弄明白自己錯在哪,這樣一來,孩子也就不會再跟你說任何事了。
三、被家長的脾氣“鎮壓”了
有些家長脾氣急,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很多時候被這種暴脾氣嚇得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就更不敢說話了。
四、與人交流太少
孩子在上了初中和高中以后,不說話的現象開始凸顯出來,因為學業壓力太大,而能接觸到的人又不多,能一起聊聊天發泄發泄的人幾乎找不到,家長也忙,平時有不愿意聽取孩子的訴苦,久而久之,也就不在用說話來宣泄情緒了。
這樣很不好,家長一定要注意,因為孩子有苦說不出來就很可能找一些別的方式來宣泄,而孩子本就涉世不深,沒有很好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所以很有可能會因此走上歧途。這種情況下還會催生出另一種情況,就是“早戀”。
五、家長關注太少
由于孩子長大了,有些家長就放松了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可能就會覺得你不關心他或者不喜歡他了,于是以不說話作為抗議,結果養成了習慣。
六、家教和氛圍
家庭教育和氛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也是可以糾正孩子不愛說話的關鍵,家庭之中一定要多交流,如果家長回到家也是一樣不發,那孩子有話對誰去說呢?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盡量不對孩子使用否定性的詞語
使用否定詞語會讓人產生一種被命令或批評的感覺,不易于接受,產生一種對抗的心理。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詞語來表達的,這樣對話才會凸顯效益。比如,當說“這次考試你成績退步了,這段時間肯定不夠認真”這句話,可以換一種思路表達:“這次考試成績有點退步,這也正常,但我們還是可以反思一下原因,雖然改變不了過去,但我們還可以改變未來啊。”
轉換角度表達更易接受
漢語是世界最復雜的語言之一,同樣的觀點有多種表達的方法。如:家長們經常愛數落孩子:“給你講了兩遍,還沒有懂呀,怎么反應這么慢呀”,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你的眼神告訴我,你還是沒有明白,想不想讓我再講一遍?”所以,我們在要表達觀點時不妨深思三秒鐘,停頓一下再說話,也許會生成更精彩、讓人喜歡的語言,這種語言可能成為激勵孩子前進的勇氣。
重視對成長過程的激勵
家長可以用語言激勵和表揚孩子,重視過程的激勵,不僅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孩子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升華,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