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當孩子成績上升時,家長肯定會很高興,孩子在鼓勵和表揚中也會再接再厲,從而產生正面效果。相反,小孩成績下降,大多數家長都會嚴厲批評他,打擊到了他的自信心,自然很難提升。同時家長也要跟老師說明,積極解決孩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小孩成績下降怎么跟老師說
小孩成績下降,家長在跟老師說時應簡明扼要:由于我們家長疏于監管,小孩的成績不理想。今后愿意積極與學校配合,服從老師的安排,將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督促他認真聽講,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作業,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更上一層樓。
家長還要問問自己,造成孩子成績下滑和家庭有無關系,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到成績提高。很多時候矛盾并非在孩子自己和學校教育,而是在家庭環境的影響,與父母有直接關系。
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把握一個原則:“鼓勵為主,獎勵為輔”,短處永遠是孩子身上永遠的逆鱗,所有人都會保護自己最柔軟的地方,誰都不喜歡被揭短,如果家長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觸碰他們的逆鱗,稍有不慎逆鱗就會變成逆反。
同時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即使小孩的成績有所下降,也有值得總結的經驗。如果總是對進步視而不見,對退步無限放大的話,孩子再多的自信也會被消耗掉,甚至產生歪曲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小孩成績下降怎么辦
1、制定計劃
小孩成績下降,家長不要去怪罪他,但也不能裝作若無其事。以免孩子放松了學習,避免成績一路下滑,可以要求孩子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家長監督孩子按計劃去完成學習任務。
2、樹立信心
很多孩子在成績突然下滑的時候,起初會特別傷心,有些女孩子還會痛哭流涕,接下來可能就會恢心,失去信心。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與孩子溝通,找出原因,并給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及時讓孩子樹立信心,這樣才有利于提高他的成績。
3、做好支撐
孩子的學習任務很重,所有的心思都在學習上。家長要做好服務工作,特別是對于成績下降的孩子,要多加關心,照顧,溝通,讓他感覺到父母的愛。父母并沒有因為成績下降而嫌棄他,這樣他會更加努力學習的。
很多父母都對照顧孩子都很頭疼,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是難以照顧。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三歲的孩子最難管。事事都要依著他的意思來,稍不如意不按照他的意思來,就反抗哭鬧,閉著眼睛光哭沒淚,可就能哭一上午。打也不行,罵也不行。那么三歲孩子哭鬧脾氣大家長怎么處理呢?
三歲孩子哭鬧脾氣大家長怎么處理
1、冷處理
在情緒上,讓孩子盡情的宣泄,想哭就哭,想打滾就打滾,畢竟就算是我們大人,買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也會有難過的情緒出現。
2、安撫孩子
當孩子發現你的態度很堅定,并且情緒稍有好轉的時候,家長便應該做情緒安撫的工作了。抱抱他,親親他,告訴他媽媽是愛他的。
3、適當獎勵
當孩子明白其中道理時,家長應該給予獎勵,慶祝他的成長,滿足他的需求,可以是沒那么貴的小禮物,小蛋糕,總之,要有儀式感。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
4、轉移注意力
家長可以放一些音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給孩子說一件新鮮事的,或者和孩子做件其它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5、給予孩子平等的認同感
家長只要掌握住一個原則,就是給予孩子平等的認同感,去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說出哭鬧的原因,讓孩子學會描繪自己的情緒,并且給予積極回應,這樣才是一舉多得的方法。知道問題所在,我們也就很容易理性分析問題。
三歲調皮搗蛋的孩子怎么管教?很多家長在孩子兩三歲前,認為孩子還小,不用對他進行什么教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有個快樂的童年。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是不能什么都不教,特別是對于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孩子的性格是慢慢養成的,在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加以約束,正確管教。
三歲調皮搗蛋的孩子怎么管教
1、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判斷力是很弱的,有時他們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舉止是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看到孩子做對的時候及時夸獎,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是好的。
2、指導孩子的行為,樹立榜樣,人們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身上看到家長的模樣,家長在指導孩子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一個小孩是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們可能會更加懂禮貌,更加有修養。
3、在嬰幼兒時期,孩子是沒有什么主觀性的,這個時期的寶寶還處于模仿期。作為家長,我們要讓孩子接收到好的信息,就算是動畫片也要自己篩選。兩三歲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
如果看到什么不良信息,是非觀念還未建立的孩子,可能覺得好玩就去模仿了。所以把對孩子的不好的因素從源頭隔絕,這樣孩子才不會變成“熊孩子”。
4、拒絕溺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作為家長,對待孩子不能只有疼惜、沒有責罰,他們不是溫室里供人賞玩的的花朵,未來是要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所以家長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有時孩子的“熊”,是在他做錯事時你的一聲聲“沒關系”中養成的。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時間由家長根據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心沒有一個規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則就是規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一戰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生一定的誤區,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如今很多小孩子都是在家長的臂膀中長大的,很少有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慢慢的孩子也就養成了內向怕生的性格,在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就有可能顯得不合群,甚至被別的小朋友孤立起來,這對于小孩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幼兒不合群的原因
1、成人保護欲過強、包辦代替過多,孩子不僅會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就很容易在受到挫折、失敗后變得敏感、膽怯,最終形成自卑的性格,因此不敢和他人接觸。
2、生活中有些家長,總在無意中給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簽”。也許這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是這種貼標簽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內向不合群的孩子。
3、有些幼兒在家被嬌寵慣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為中心。他們在幼兒園,覺得沒有在家里自由、舒適,于是對園里的生活無興趣,對其他小朋友也無感情。
4、幼兒不肯參加集體活動,好多是態度問題。有些幼兒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耍賴,就鬧情緒了,不愿同別的小朋友一起活動。
幼兒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第一、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長應該特別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寶寶在后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即便孩子再孤僻,內心也會有與人交往的意愿,也有被人接納的渴望。孩子不敢表達,家長需要幫他一把。利用生日、周末休息的機會,邀請小朋友來家聚會,孩子在自己的家中,會更放松,利于他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到一起。
第三、同齡人大多時候不會起到一個照顧人的角色,和他們在一起需要自己照顧自己,而有些孩子就是因為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不愿意進行社交,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太過明顯,不習慣父母不在的場合。這種情況父母也不能操之過急,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先獨立,再社交。
幼兒不合群的危害
1、一個人自處雖然沒錯,但是長久以往,孩子會越來越陷入自我相處的漩渦之中,從而開始抗拒與別人的交流,這樣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2、由于被孤立也會導致孩子失去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長時間處于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所以他們對于自我的評價就會變得不準確,性格開始變得自卑。
3、現在的社會發展是一個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夠更好生存的社會,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合群,那么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在社會當中喪失掉很多機會。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總會有不同的特點,就比如四歲的小孩,不僅僅會調皮還不聽爸媽的話,家長要了解孩子這一時期的特點,才能正確引導好自己的孩子,那么當四歲小孩調皮不聽話怎么辦呢?
四歲小孩調皮不聽話怎么辦
1、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
有些在四歲的小孩還調皮不聽話,這和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關系,所以家長平時要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教育,不要經常打罵,而是要多安慰以及多鼓勵,讓孩子保持放松的情緒,更好釋放心中的壓力,逐漸改變不聽話、脾氣大的性格。
2、對孩子多點耐心
積極調整,應該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因為小孩子這時候的歲數還不大,很容易會出現調皮、不聽話的問題,而且調皮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定甚至懲罰、呵斥孩子。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多些包容、理解,給予孩子多一些言語上的鼓勵,正面接受其行為才能讓其行為變得越來越健康,而且越來越出現期望其會出現的行為。
3、對孩子進行獎懲措施
四歲的小孩子還不聽話,家長就要實施獎懲相結合的機制,你讓他做什么事情,你要告訴他做好了以后會有什么獎勵,如果他不愿意做,你要告訴他,他不愿意做會有什么懲罰,而且你要說的就要做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一時手軟就放任自流。
要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孩子也就會以此為要挾,次次都會如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心,嚴格才是真的愛孩子。
4、及時糾正孩子的不好行為
我們需要做到合理的愛護孩子,不能嬌寵,也不能太過嚴格。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打罵或太苛刻以及放縱孩子,這幾種教育的方式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還有就是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并讓他及時改正。如果媽媽發現孩子錯誤后,不及時糾正,還嬌縱和誤導孩子的話,對以后的教育是沒有益處的。
5、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尤其是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在平時就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多溝通、多交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能孩子不聽話就否定了孩子的成長,也要看到孩子進步的一面,同時讓孩子繼續努力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都會經歷3次叛逆期,分別為: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孩子四歲叛逆期還屬于孩子人生匯總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教育引導會比較耗費精力,所以家長要掌握合適的方法。那么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呢?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導
1、面對四歲孩子的叛逆期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叛逆發脾氣,有可能是跟家長學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不要隨意發脾氣。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管理好情緒。當孩子處于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時,也不會亂發脾氣的。
2、盡早和孩子做朋友——家長最遲應該在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和他們建立一份朋友的關系,這將非常有助于日后的親子溝通。不過同時,家長也要保持權威,讓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
專家表示:“權威是一種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不過,家長的“權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
3、學會正確地立規矩。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正在經歷他們的幼兒園階段,3-6歲是孩子初步社會化的過程。他們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需要跟小朋友們相處,需要服從老師的管理,需要遵守幼兒園的各項規定。此時,正是立規矩的好時候。
有些孩子叛逆,是因為家長不會立規矩,跟孩子沒有底線、沒有邊界,孩子也很迷茫,既然怎么都行,那就耍唄,反正能達到目的。
家長要抓住一次孩子叛逆或哭鬧的機會,讓他知道什么是規則,這個規則適用于什么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他,在這個環境里的人都需要遵守這個規矩,如果不想遵守,不但反抗沒有用,而且有時自己就會被排斥出去。
四歲叛逆期的孩子有什么表現
1、跟爸爸媽媽對著干,忽視:爸爸媽媽規定的事不做,越嚴禁做的事情越大;沒理爸爸媽媽,寧可自己玩,都不愿父母一起玩。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
這種叛逆表現大部分出現在“寶寶叛逆期”時期,這期間的寶寶處于2-4歲經開始出現自我的意識,喜歡有自己的主見,慢慢開始反駁父母的意見。
我們都知道四歲是孩子的叛逆期,但是同樣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四歲叛逆期的表現,那么今天我們就四歲叛逆期的表現問題來詳細具體的聊一聊關于四歲叛逆期具體事宜吧。
四歲叛逆期的表現
喜歡自己動手
當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由于自我意識的出現,他們會非常渴望“獨立”,所以他們喜歡自己做很多事情。比如摘菜的時候,父母把菜放在碗里給孩子吃,孩子卻不想吃,想自己吃。即使拿著勺子很困難,他們堅持自己端盤子,結果是桌子臟了。
越來越大的脾氣。
在這個階段,父母會明顯感覺到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曾經多么乖、多么討人喜歡,現在多么煩惱、多么痛苦。嬰兒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經常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大人不滿意或試圖阻止,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憤怒”。
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隨自己的不滿。用你的思想行動。面對孩子可愛的臉,父母和媽媽通常打罵不罵,相當刁鉆和無奈。
孩子四歲叛逆期應該怎么教育
可以先對孩子進行安撫,在進行溝通。
在要求孩子按規定時間作息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哭鬧、不配合的情況。此時,父母需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才可以考慮與孩子溝通。對于經常哭鬧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拿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在遠處給孩子看一個小物體、小動物等,如果孩子跟著家長的引導看過去,但是沒有小動物,家長可以說出小動物去了哪里等等。
孩子對小動物的喜愛是一種天性,這種方法基本可以奏效。
鼓勵孩子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會傾向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長可鼓勵孩子培養自我照顧的能力。孩子在這個時期,如果給他足夠的鼓勵和認可,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獨立。雖然孩子們一開始可能做得不好,但遲早他們會做得很好。同時,父母不應該忘記給孩子適當的表揚。
出于第一個叛逆期的四歲孩子,總是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讓父母心情煩悶。但是身為父母,我們要清楚四歲叛逆期的表現具體是什么,要根據這些表現對孩子進行具體的教育。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