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叛逆期的孩子不能硬來,要慢慢疏導。故意和你對著干可能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力。不理他就好了。原則性問題給他立規矩,告訴他后果。
孩子總和你對著干不聽話怎么辦
1、家長先冷靜。當家長發布某項命令后,孩子如果不感興趣,那么就會和家長對著干。這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冷靜下來,慢慢地說通孩子去做。
如果遇到說不通的情況,可是適當地采取一些措施,但一定不能讓自己的脾氣爆發出來,有時火候控制不好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2、不命令,公平交流。很多家長其實都是在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孩子對話的,家長說的話,孩子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去聽去做,否則就是“不聽話”。其實家長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所發布的命令是否是出于孩子的意愿,如果不是,就要弄清楚孩子的內心是什么。而做到這一點,家長就必須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公平交流,不下達命令。
3、走進孩子的內心。很多孩子愿意和朋友交流也不愿意和家長交流,就是因為家長管得太“寬”了。其實孩子已經長大了,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他能勝任的事情,讓他增長自信。同時,家長也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弄清楚他們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然后說服自己去尊重孩子的選擇。
4、允許試錯。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和家長對著干,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錯誤的后果是什么。因此,家長可以嘗試著讓孩子去試錯。當然,試錯的范圍應該是家長可控的。比如孩子不寫作業,那么家長就允許他不寫,然后和老師溝通好。
等到第二天老師查他作業時,老師就會發現他的“犯錯”,然后會對他作出相應的懲罰。
這樣的“試錯”不僅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要接受懲罰,還要讓孩子體會到不聽家長話的后果是什么。
孩子為什么會跟家長對著干
1、通過權利爭奪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看吧,你管不了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用你們管”、“你們都不懂我”——以上或許是大多數叛逆孩子的心聲,希望通過“和父母對著干”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來證明自己是有用的,自己的意見是值得被參考的。
2、父母長期錯誤溝通模式下的后遺癥
如果父母長期對孩子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模式,也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叛逆行為,例如:
指責:“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老是改不掉呢?”
討好:“乖啦,快去寫作業啦,當作媽媽求你了好吧”
超理智:“如果你五分鐘沒,再不動身去寫作業,我就取消你下個月全部的零花錢”
打岔:“作業寫了嗎?嗯,最近在學校不開心嗎?學校中午飯菜怎樣?”
以上溝通模式,極易激發出孩子的叛逆情緒,使得孩子“和父母對著干”的行為,有了“生存”的土壤。
3、孩子希望通過和父母對著干以獲得贏的感覺
尤其是4-5歲(競爭期)或12-18(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人類生存基因使然,孩子希望通過對抗或競爭,以獲得贏的感覺,并以此塑造自我價值信念——我是有力量/戰斗力的。
4、孩子希望通過叛逆來獲取足夠的關注
從小缺乏父母關愛/關注的孩子,為了引起大人或周圍人的關注/關心,由于無法憑借正常渠道邀請到更多資源,往往通過扭曲的反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內心被關注的渴求。
5、孩子對以往父母嚴厲管教下的不滿表達
當父母長期對孩子進行嚴格管教和打壓的時候,必然使得孩子產生反叛的心理,以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家長如何與孩子友好相處
1、要想家庭關系良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
作為父母,是累,但是,也不要只想著自己的付出孩子不懂什么的,他本來就是孩子,不要總指望他怎么樣,孩子也有孩子的苦衷,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孩子,不對孩子作太多的要求,就不會經常覺得孩子惹自己生氣。
2、鼓勵孩子出去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讓孩子覺得輕松,覺得家長很開明,不是那種整天逼著自己的家長。
3、平等對待孩子,留給他們屬于自己的空間。
現在的孩子迫切期望有一個與成年人平等的地位,他們同家長一樣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他們有自己生活的世界,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只有他們的希望得到了適當的滿足,才能激發出生活的斗志和學習的興趣。
4、讓孩子講心里話,體現真正的交流與溝通
對孩子來說,朋友是最可信任的人,家長只有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進行真正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獲得孩子由衷的信任。對孩子說心里話,獲得他們的信任,是溝通的前提。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