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偷拿東西是錯誤的。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地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性,讓孩子意識到偷拿東西是非常不對的。在明確錯誤性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場合,盡量不要在公開場合給予孩子指責,在私下里跟孩子講明道理,說清利弊,更加能夠讓孩子接受。
偷東西的小孩怎么教育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看孩子是屬于其中哪一類。如果是叛逆,那么就明確的告訴孩子底線,讓他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是希望用錢,那么家長要注意是不是平時管束太嚴,要多注意孩子的需求。
2、保持冷靜,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當你看到孩子“偷錢”后,就氣得把孩子狠揍一頓,要孩子許諾不再犯時,結果往往是孩子跟家長斗智斗勇,“偷錢”的小動作越來越多。他們偷東西或許有自認為非常正當的理由,你的聆聽和理解是讓孩子改正的前提。
3、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是一個謬論,因為即便孩子小時候有過“偷拿”的經歷,但真正成為小偷的只是極少部分人。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偷東西便認定了孩子品行不正,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并處處提防孩子,反而會將孩子推進了深淵。
4、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處理孩子偷錢的行為,為孩子保留自尊。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5、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為孩子提供賺零花錢的機會,讓孩子明白賺取錢財的艱辛。家長可以讓孩子幫一些忙,并支付給他一定報酬,引導孩子學會用勞動獲取報酬,并增加孩子對于自己能力的信心。
家長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1、引導孩子樹立“交換”或“輪流”的觀念
孩子出于好奇,有可能會強行拿別人的物品。家長不妨趁此機會引導孩子樹立“輪流”或“交換”的觀念。比如家長可以說:“再等10分鐘,你才可以玩,現在先讓丹丹玩。”或者說:“這是丹丹的玩具,你可以用你的玩具和丹丹交換著玩。是平等的、有商量的余地。
2、制訂規則
家長要給孩子制訂規矩,比如規定在公共場所或是別人家中,什么東西可以拿,什么東西是絕對不能拿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什么想要的一定要告訴父母。一旦父母制定了規矩,就要嚴格遵守。千萬不可以為了圖方便,今天可以,明天又不可以了,這會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3、讓孩子知道任何事都有商量的余地
孩子在沒有確立物權意識前,也許還不明白為什么見到喜歡的物品不可以拿走。家長不妨告訴孩子:“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先告訴媽媽,讓媽媽看看可不可以。”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親子之間是平等的、有商量的余地。
4、守承諾
家長千萬不要用哄騙的方式來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的行為。隨口的承諾,最后卻不了了之,破壞了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孩子以后就很難再相信家長了。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對于成長有什么積極意義?
1、維護自己的權利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我權利的意義。分清楚物品的歸屬,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想送給他人的物品可以拒絕,不想分享的時候也可以堅決一些。學會維護權利的孩子,將會提升自我認知,才能在成長中保護自己。
2、尊重他人的物品
物權意識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物品,知曉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不能觸碰。學會尊重的孩子,更能在社交中得到認可,也可以與他人共情,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物品,暫且不說會引發多少不當行為,單單在人際交往是上就會帶來許多阻礙。
3、加強自主意識
孩子通過物權意識的建立,能夠加強自我意識,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認知。能夠清晰的明確到自己的需求,學會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擁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才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具有積極的行為引導,在成長中學到更多東西。
如果家長忽視了物權意識的培養,將會讓孩子出現認知錯亂,分不清楚物品的所有,進而出現一些“偷盜”行為。也可能會讓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任由他人侵占自己的物品。所以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物權意識的培養,讓孩子分清物品的歸屬意義。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