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的品質要從小培養,作為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舉止,如果發現一年級小朋友偷偷拿別人東西,不要急著生氣,有的孩子未來避免家長的懲罰甚至會撒謊抵賴,因此發脾氣是起不到作用的,那么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孩子呢?
一年級小朋友偷偷拿別人東西該怎么教育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對家中的物品進行“所有權”確認,讓孩子先分清楚哪個物品屬于誰,接著在物品上標上姓名或做個記號,并訂立規則:未經本人許可,任何人不能使用或拿走他人物品。然后,父母要親自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誰是該物品的“所有權者”。
當家長發現,這件東西并不屬于自己家孩子的時候,就應該有了某種意義上,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但是不要發怒,也不要生氣,首先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和真相,說出來。
當孩子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愿意陪你一起,把這個東西還給小朋友,因為她的東西弄丟了,肯定會哭鼻子的,通過誘發孩子的內疚感,從而讓孩子對于“受害者”產生同情。
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但這個做法一定是不對的,這是原則問題,不被允許,但自己對孩子的愛和關注不會減少。和孩子談一談,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愿意承擔責任,鼓勵孩子面對后果。
作為家長也要自我反思下,是不是我們平時對孩子太嚴厲了,適當地延遲滿足孩子,也要及時滿足孩子。通過孩子的錯誤,我們也及時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
無論怎樣家長們都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種種標簽,甚至在以后的日子里,反復提及。這樣無疑是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犯錯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不同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一年級小朋友偷偷拿別人東西的原因
有些家長對孩子管教非常的嚴格,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即使帶孩子去野炊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吃零食,但是家長卻嚴格的管著自己的孩子不給吃,這會導致孩子內心存在著非常強的匱乏感。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之所以孩子會偷偷拿別人的東西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有些家長就特別喜歡占小便宜,孩子小的時候他模仿能力特別強,在父母的影響下養成了壞習慣。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