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重復的過程,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欺負同學,但是教育之后還是有屢教不改的情況。這時候家長不要著急,可以改變方法再去嘗試。有的時候孩子是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念,所以和同學發生矛盾后,就開始有了攻擊行為。
孩子欺負同學屢教不改怎么辦
1、尋求老師,共同引導。
通過與老師談話,對孩子欺負同學屢教不改的行為,做進一步了解,找到行為產生的原因所在。家長和老師一起來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請老師指派一定的任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讓他為班級倒垃圾、擦黑板;為老師整理作業本,收發作業本等。這樣不但滿足了他強烈的表現欲,也使孩子時時有事做,少了欺負人的機會。
2、父母要與孩子溝通,要團結同學,不能隨便欺負人。
孩子有時候都是下意識的行為,有時候并不清楚對錯。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糾正,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欺負同學,這是不對的行為,要團結同學和同學友好相處,做好朋友。
3、父母需要自查自身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中給了孩子的示范。
如果父母經常性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會讓孩子充滿攻擊性行為。那這時,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需要改變一下了。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學會尊重、謙讓、友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也會學會尊重、友善。
4、展示孩子的優點,獲得他人的贊賞和認可。
只有發現和贊賞兒童的優點,孩子才會有上進心。而家長的工作是讓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行動讓這種美達到最高點。可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應該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及時給予夸獎,并展示出來。
如:孩子會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這時就可以贊揚孩子,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是對的。這樣他在集體生活中也會懂得分享,從而減少了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解決孩子欺負同學屢教不改的問題。
孩子總是欺負同學的原因
原因1:同伴交往的影響。
不良的同伴關系易產生欺負行為,被同伴排斥和拒絕更容易造成孩子欺負行為的發生。比如有個男孩想和另一個孩子玩,但是這個孩子卻選擇和其他孩子玩,這個男孩就可能會生氣,就會當場或找機會去打其他孩子或破壞其他孩子的東西。
原因2:家庭不太和諧。
家庭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庭不和諧,父母經常吵架,父母感情非常不好,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會非常不安,甚至是產生暴躁的情緒,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慢慢的就會演變成孩子欺負同學屢教不改的情況。
孩子想讓自己不受傷害,很多情況下就會找別人出氣,將這種惡劣的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也就是欺負同學,所以孩子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與家庭氛圍是分不開的。
原因3:父母錯誤的管制方法和縱容。
有些父母本身就喜歡用暴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張嘴就罵抬手就打,直到孩子屈服為止,受父母暴力的影響,孩子也會崇尚暴力。父母之間動手打架更會對孩子產生視覺沖擊,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也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原因3: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年紀小,對于自己未知事物和行為都會產生好奇心,看到影視劇或者現實中有人打人就會進行模仿。如果父母沒有關注不加以制止,孩子就會習慣性的動手。有的父母覺得孩子的力氣小,打人也不疼,就任由孩子胡鬧,更有甚者覺得孩子的行為有趣,還在周圍打趣,助長孩子的氣焰。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么辦
首先,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當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時候,可以采取強制休息片刻,不要去教訓他,不要去指責。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發脾氣了可以把他放到另外一個房間里面,可以講故事、講有趣的事情,給予輕柔的暗示和暫時的冷落就會產生效果。
久而久之就讓孩子知道發脾氣是沒有效果的,停止用這種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再進行教育。耐心的教導,至少要了解發脾氣是什么情況,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家長要多給孩子一點尊重和愛的表達。要先調整發展自己的煩躁焦慮情緒,不要居高臨下地講道理,而是要用心學習感受并接納孩子的脾氣。最好在第一時間將他們抱入懷中,用身體自然語言信息傳遞你對他情緒的接納和共情。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