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很多剛剛進入七年級的孩子,成績會突然下降,就是因為剛剛升入初中,課程難度變大,任務量變大,一下子還不適應。所以一定要找對學習方法,在七年級的時候打好基礎,在以后的初中學習生涯中才能更加順利。
七年級下冊怎么提高成績
1、要確定學習目標
七年級的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首先就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為此時的學習,不再是加減法那么簡單了,已經涉及到幾何和代數知識了,難度是有的。如果此時保持著小學的隨心所欲狀態,就可能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了。
只有確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清楚自己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自己還欠缺多少都會一目了然。這樣學起來才會更有方向,才不會迷茫。
2、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小學由于課程少,時間充足,孩子就可以在放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課程忽然增多,肯定會不太適應,我們可以定一個時間表讓孩子來照著做,快速適應新環境。
3、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以及按時完成作業。課前預習可以讓第二天上課變得更輕松。因為自己已經看完了新知識,只是有個別地方不懂。所以只需要帶著問題聽課即可。課后復習,可以讓孩子自己當天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為新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分清主次
重點學語文、數學、英語。
中學科目增多,但是,有的科目只需要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熟記重點內容就可以了,所以孩子要把主要精力投入上面幾科中。不過還是要全面發展,不能因此就不聽課。
5、養成好習慣
習慣是通過過程養成的,而過程都有開頭。只要是想好了準備做的事,就要果斷地開頭,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單詞了,好!開始背。我打算寫日記了,好!開始寫。孩子想要做什么事,要養成立即付諸行動的習慣。
6、總結題目
孩子要在做習題的過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做習題,其實就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運用與感悟,必須重視這個運用與感悟的過程,切記:過程決定結果,一個孩子如果一味地關注做題的結果,而忽略了對解題過程的體會那是非常危險的。
三歲孩子沒有耐心怎么引導?培養孩子耐心的過程往往都是不愉快的,因為總會伴隨孩子的哭鬧、父母的打罵,但一旦幫助孩子養成了耐心,將來他們再面對這種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再沖動行事了。
三歲孩子沒有耐心怎么引導
1、給孩子設置障礙
由于父母的保護,很多孩子從小就走得很順利,但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受不了風浪的考驗。(一個家庭)。 父母應該意識到,有必要給孩子設置“風浪”,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加勇敢進取。
但是這里的風浪不是孩子們通過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務,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障礙”,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 安排孩子們讀偉人傳記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沒有幫助。通過讀偉人的故事。 告訴孩子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以及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2、言行不如身教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渴望成功,他們對孩子的成長太著急了。 甚至可以做很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行為。家長這種缺乏耐心的行為。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讓孩子感受到對父母的恐懼感和隔離感。
也會產生對學習的逃避和無聊感。作為合格的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充滿耐心。 父母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樹立榜樣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他們的一舉一動也將深深銘刻在這張白紙上。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成為有教養的人。 作為有教養的家長,具備自制力的條件,不把負面情緒放在孩子們面前。學會尊重、誠實、寬容、與子女溝通,以及制定孩子們彼此應該遵守的規則。
3、有意識地延期
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孩子要求什么,家長能做的都會盡可能滿足。 但是無限制地滿足子女的要求不是一件好事。在這種“即時滿足”中,孩子的性格急躁,任性,缺乏耐心,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不能感受到別人的辛苦,不能理解別人的努力。以后工作只能靠興趣輕松,沒有開始和結束。 父母應該學會延遲滿足。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以漸進的方式有條件地讓孩子學會等待和接受。
推遲滿足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而且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有很好的幫助。 很多測驗顯示,孩子可以放棄眼前的誘惑,而“耐心”強的孩子比難以忍受誘惑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讓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奉獻,學會為父母著想。 延遲滿足的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4歲孩子的叛逆期通常不是真的叛逆,持續時間的長短主要與家長的態度及教育有重要關系。4歲孩子最常見的叛逆行為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不喜歡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分享。
4歲叛逆期要持續多久
叛逆的持續時間主要與家長的態度有關,如果父母有愛心、耐心,抱著接納的態度,給予孩子正確的疏導、溝通,教導其學會分享,則能夠改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使得叛逆現象在短期內快速消除。
如果父母以暴制暴,強迫孩子遵照家長的意見行事,對孩子的作為不予支持,經常持否定態度,則孩子可能更加叛逆,一直持續到成年或者更久。因此,4歲孩子出現叛逆行為后父母應乘機引導,培養良好興趣,樹立正確觀念,走進孩子心里,陪他們平穩渡過叛逆期。
4歲孩子叛逆家長要怎樣做
1、轉變與孩子說話的語氣
有不少家長反映,和4歲叛逆期的寶寶溝通實在是有難度。叫他不要這樣,他說:我不!就要!讓他別去,他說偏要去!就要!怎么都不聽你的,把家長氣個半死。
其實跟4歲的寶寶交流,是有技巧的,特別是在說話語氣方面要非常注意,同樣的事情,如果轉變語氣表述的話,效果可能會千差萬別。比如,當你想讓孩子收拾他玩得亂糟糟的玩具時,不要用命令的語氣,避免孩子聽到命令后消極抵抗。
可以試著把命令變成請求。“寶寶,可以幫媽媽收拾一下你的玩具嗎?媽媽都不知道本來是怎么放的呢?陪我收拾一下好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常享受別人的“求助”,當他聽到爸爸媽媽向自己求助,便會義不容辭伸出“援手”。
2、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4歲的孩子處于第一叛逆階段,不喜歡聽爸爸媽媽的“指揮”,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更想自己“做主”,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之一,希望掌握自主權,不想大人管。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跟孩子互動。不妨在一定的范圍內,試著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求。
比如晚飯時可以問孩子:你想吃魚還是吃雞腿?換衣服時問:你想穿紅色的、黃色的還是藍色的衣服?等等這類有選項的問題,讓孩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做主。
運用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孩子感到被尊重,滿足了他現階段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3、給孩子多一點緩沖的時間
當孩子沉醉在玩玩具、發呆或者在做他自己的事情時,有些家長可能因為急著出門或者不想讓孩子繼續的時候,會著急地立即打斷。但處于叛逆期的寶寶可能會很惱火,跟父母對著干,結果這樣下來,寶寶變得惱火,需要家長哄,不僅傷了感情,還耽誤了時間。
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比較著急,家長們也要給孩子一個緩沖時間。當家長想讓孩子結束某件事時,可以提前幾分鐘給孩子提個醒:寶寶我們十分鐘后要出門去公園了哦,你可以再玩五分鐘。
孩子聽到后,會有一段反應的時間,有心理準備,結束時就不會特別抗拒了。這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寶寶和家長唱反調,也可以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4、理解孩子的心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各位家長需要正確認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身心不斷發展,其心理需求也出現了變化。對于已經有獨立想法,并強烈希望表現這些想法的孩子們,家長先不要急著否定、制止,應該更多地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
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自由,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第一叛逆期。當孩子受挫有情緒時,不要壓抑,可以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沮喪和憤怒,釋放負面情緒。
寶寶厭學怎么辦?很多寶寶在剛上學的時候都很不習慣,不愿意上學,就算去了,寶寶,也是經常苦惱無心學習,甚至不少的寶寶出現了厭學的表現,這樣令不少家長著實感到擔憂。
其實,寶寶厭學無非就是不習慣學校的生話以及對于自己沒有清楚的認識。只要家長了解了寶寶的心理特點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夠改變寶寶厭學的狀態,也許家長可以按照以下幾步來幫助寶寶提高學習的興趣,盡早的習慣學校的生活。
寶寶厭學怎么辦
第一、對寶寶采取精神上的灌輸。
想讓寶寶主動上學,首先需要家長給寶寶灌輸正確的思想,在入學以前經常教育寶寶說爸爸媽媽需要上班不能隨時隨地的照顧寶寶,要寶寶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經常對寶寶說這樣的話,會讓寶寶理解為什么家長需要送自己去學校上學。
此外,家長需要給寶寶灌輸在學校的各種好處,以及學習一些好處,讓寶寶對學校以及對學習產生一些期待,這樣在面對新的事物的時候寶寶有了準備便不會感到驚慌。
第二、在送寶寶去上學的時候需要狠心。
有的家長在看到寶寶上學的時候哭鬧不止,于是便不忍心送寶寶再去,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的哭鬧而變得心軟,這樣只會讓寶寶產生更深的依賴感,日后送孩子上學將會更困難。
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需要信任老師,讓老師對寶寶進行安撫,給與正確的引導。
第三、家長需要和老師一起配合將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
想要寶寶提高學習興趣就需要老師和家長進行很好的配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讓寶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比如,老師布置一些作業讓家長和寶寶一起完成,當寶寶完成作業的時候會得到老師的嘉獎,并且在老師那里通過之后回到家中又會得到父母的夸贊,這樣會大大提高寶寶學習的積極性,讓寶寶不再厭學。
三歲孩子罵人怎么辦?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臟話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特殊意義。他們以后才會逐漸了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也就是說,這是孩子必經的人生階段之一。
三歲孩子罵人怎么辦
1、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寶寶因為情緒不好才說臟話,那就要引導孩子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用其他詞匯代替,絕不能使用侮辱性字眼。
2、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孩子說臟話,除了來自父母,也有可能來自大環境。比如孩子喜歡模仿動畫片里面的臟話,那么家長就需要控制孩子們看的動畫片的內容,盡量讓孩子們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動畫形象。
讓孩子遠離臟話源,同時家長注意言行、提高自身的修養、不說臟話、對外人和氣,更要對家人和氣,為孩子創造文明禮貌的語言環境。
3、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能說臟話的原因,說臟話是不好的行為,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如果孩子知道為什么不能說臟話,就不會再刻意說臟話。
4、家長反思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很多臟話都是孩子從家長身上學來的,所以當孩子開始說臟話,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帶了一個壞榜樣。家長要避免使用臟話,多用禮貌性詞匯。如果當著孩子面說臟話,要及時道歉,并告訴孩子說臟話是錯誤的。
5、對孩子的臟話,不反應過激。心理學家斯金納在研究修正人的行為的時候,提出的“消退”方式很適合指導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開始說一些臟話的或者狠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忽略,視若平常。
一般說來,如果不是特別在意孩子的詛咒,兩三個月后,孩子會自動恢復正常,不再喜歡使用詛咒性的用語。但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臟話反應過于激烈,甚至因此而懲罰孩子,那么孩子就會覺得說臟話很有趣,甚至把說臟話當初吸引父母關注力的重要手段,時不時的對家長說臟話。
孩子陷入語言誤區不可怕,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走出語言誤區,幫助孩子度過“詛咒敏感期”,正確使用語言的力量。
孩子在五歲的年齡也是孩子所經歷的第一個叛逆期,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有點叛逆也是正常的情況,也是孩子逐漸有所成長的一種表現,千萬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去對待孩子,那么五歲的孩子有點叛逆是什么情況呢?
五歲的孩子有點叛逆是什么情況
這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一種表現,對于孩子在五歲時候的叛逆期,家長往往會產生極端的誤解,并錯誤的對待,很多家長會消極地等待孩子的叛逆期過去,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管,或者是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選擇用暴力行為來教育孩子,這樣會對孩子造成終生的影響。
這時候的他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有時候會跟父母唱反調。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擁有自主意識并不是一件壞事,這能讓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孩子對是非的判定比較模糊,家長要適當引導,不能過度放任孩子。
五歲的孩子有點叛逆怎么引導
1、耐心對待
孩子處于叛逆期的時候,大多數會采取比較激烈的方式來博取父母的關注。當他們對某種東西求而不得的時候,比如新奇的玩具;或者感覺父母忽視自己的需求又不重視自己的看法時,就會大哭大鬧。他們想通過大哭大鬧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重視,進而詢問他們的想法。
所以當孩子大哭大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也跟著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最好等孩子冷靜下來后,想辦法去了解孩子為什么哭鬧和發脾氣。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了解他們。
2、給予合適的溝通
當孩子有點叛逆的時侯,可能就會不易聽進去爸爸媽媽的話,但家長一定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溝通、理解,讓孩子將想法說出,將其作為成人來引導,而不是控制或批評、教育。只有將其當成大人來尊重和對待,會讓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充分滿足,叛逆期行為也會減少。
3、聆聽孩子的想法
不要因為孩子的想法不一致就投反對票,尤其是在孩子的想法可行的情況下,家長更應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孩子的想法不合理,父母也應該告訴五歲有點叛逆的孩子。對于不可行的理由,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學會分辨是非,拒絕無故搗亂。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時間由家長根據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心沒有一個規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則就是規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一戰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生一定的誤區,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如今很多小孩子都是在家長的臂膀中長大的,很少有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慢慢的孩子也就養成了內向怕生的性格,在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就有可能顯得不合群,甚至被別的小朋友孤立起來,這對于小孩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幼兒不合群的原因
1、成人保護欲過強、包辦代替過多,孩子不僅會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就很容易在受到挫折、失敗后變得敏感、膽怯,最終形成自卑的性格,因此不敢和他人接觸。
2、生活中有些家長,總在無意中給一些不善交流、不合群的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簽”。也許這是家長的無心之舉,但是這種貼標簽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內向不合群的孩子。
3、有些幼兒在家被嬌寵慣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為中心。他們在幼兒園,覺得沒有在家里自由、舒適,于是對園里的生活無興趣,對其他小朋友也無感情。
4、幼兒不肯參加集體活動,好多是態度問題。有些幼兒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耍賴,就鬧情緒了,不愿同別的小朋友一起活動。
幼兒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第一、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寶寶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長應該特別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寶寶在后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即便孩子再孤僻,內心也會有與人交往的意愿,也有被人接納的渴望。孩子不敢表達,家長需要幫他一把。利用生日、周末休息的機會,邀請小朋友來家聚會,孩子在自己的家中,會更放松,利于他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到一起。
第三、同齡人大多時候不會起到一個照顧人的角色,和他們在一起需要自己照顧自己,而有些孩子就是因為無法照顧自己所以不愿意進行社交,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太過明顯,不習慣父母不在的場合。這種情況父母也不能操之過急,而是慢慢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先獨立,再社交。
幼兒不合群的危害
1、一個人自處雖然沒錯,但是長久以往,孩子會越來越陷入自我相處的漩渦之中,從而開始抗拒與別人的交流,這樣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2、由于被孤立也會導致孩子失去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長時間處于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所以他們對于自我的評價就會變得不準確,性格開始變得自卑。
3、現在的社會發展是一個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夠更好生存的社會,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合群,那么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在社會當中喪失掉很多機會。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