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條回答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學習成了很多家長的關注點。過去不會太看重成績的家長,現(xiàn)在態(tài)度也有了個大轉變。只要孩子成績稍微有點變化,家長就跟著著急,那么,怎么讓學習成績提高?
怎么讓學習成績提高
1、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前提,所以讓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非常關鍵,孩子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用心去學,成績好那是必然的,家長可以結合孩子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合適的方法。
2、穩(wěn)定情緒,不亂發(fā)脾氣
孩子學習成績差,作為家長不能一味地去責備孩子,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多想想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想差,也想考好,如果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加批評,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很難友好地溝通。
3、合理分析,鼓勵為主
父母要合理地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光看孩子的分數(shù),要看整個班的分數(shù),還有每次考試的難易程度,對于孩子取得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少批評,這樣孩子有了信心,才不會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心理。
4、帶著欣賞的眼光
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看孩子,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家長常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就會積極、樂觀、自信;如果帶著批評的眼光,孩子就膽小、怕事,沉默寡言。
有句話說,什么樣的父母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真是這樣的。因為職業(yè)的關系,我對孩子會比較嚴格,夸贊偏少,孩子做什么事就放不開。
這一點反思后,要好好改進。做父母,就是和孩子相互成就。
對孩子來說,學習固然重要。孩子學習好,也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只是,也要看孩子的自身實力,不要給予過大的壓力,以免適得其反。
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其他,多鼓勵為主,要相信孩子能行。這會成為孩子努力的動力。
4歲孩子專注力差的話,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因為孩子專注力差的話就沒辦法認真做一件事,沒辦法學習到知識,作為家長一定要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4歲孩子怎么培養(yǎng)專注力
在教孩子學習之前,你可以先花一定的時間,把他學習的環(huán)境好好地整理一下,然后再叫他讀書。在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可以采用先讓他短時間地學習一會,然后讓他休息10分鐘,再讓他學習這樣反復的形式。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你可以酌情逐步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間。
在采用這種學習方式的時候,在孩子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學習習慣之前,母親一定要經(jīng)常坐在孩子的身邊給他以幫助。
給孩子講故事,事先說好了,故事講完了之后要提出問題讓他回答,如果能夠在講故事之前就把要問他的問題提前告訴他(假如這些問題能夠引起他的興趣),相信效果會更好。
就是通過讓4歲孩子完成特定的動作來達到培養(yǎng)專注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或一些游戲動作,都能達到這種效果。
平時多鼓勵,不干擾孩子做好他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專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觀察小動物而忘記了吃飯時,父母切記不要干擾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興趣同時,就是在無意中培養(yǎng)自己的注意力呢。
實際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聽和做動作結合起來,既訓練了視覺和聽覺,又訓練了動作,這種混合型注意力的訓練難度大,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亂套,所以做這種類型訓練要從最簡單的。
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孩子的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文具要簡潔。
孩子們都喜歡顏色鮮艷、圖案精美、功能多樣的鉛筆盒,功能則應該越簡單越好,鉛筆和橡皮也要造型簡單,功能單一,避免孩子把它們當作玩具來玩。
中班的小朋友一般在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天真,浪漫,喜歡表達自己,有什么說什么的年齡,這個年齡段自控力比較差,自制力也差,而且善于模仿。但孩子的可塑性比較強,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中班孩子上課愛講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注意力不夠集中,自控力比較差。
中班孩子上課愛講話怎么辦
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也屬于正常的年齡特點。家長可以認真觀察一下,孩子做什么事件能夠集中較長的時間,這件事必是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的,所以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件下手,從每一件小事上讓他能夠堅持下來。
遇到有些不完全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件,一定要在他身邊不停地鼓勵:堅持到底!然后加上合適的表揚,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小小喜悅。另外,孩子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輕易去打斷他。
有些孩子很聰明,可是由于上課不專心聽講,說悄悄話,做小動作,在家寫作業(yè)時邊做做邊玩,磨磨蹭蹭,做事情總是有始無終,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影響了學習成績。所以注意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可以通過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較差的,所以要想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學習,就要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吃好、喝好、穿得適當。學習前不要讓孩子玩新穎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戲,讓孩子在平靜愉快的心情中學習。
創(chuàng)造一個安寧舒適的環(huán)境,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要簡單、固定,最好有一個固定的學習場所。另外在學校和家庭活動中,老師和家長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戲,使孩子在濃厚的興趣中,養(yǎng)成專注的習慣。
孩子在學習時,如果大人走來走去,說這講那,甚至聽廣播、看電視,就會嚴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學習時,家長也最好坐下來,看點書讀點報,或作一些不引起孩子注意的事情。
總而言之,小孩子的性格現(xiàn)在更多的是受天性的影響,有的小孩喜歡不停的動,上課愛講話這是很正常的。有的小孩子能一直坐那老實的不動一下,這也是很正常的。小孩子上課調(diào)皮只要不太過分都應該去包容理解適度引導,沒必要把這件事情看的太嚴重。
孩子2歲的時候就開始說謊,說謊比率占30%。3歲的孩子說謊比率就會占50%,而4歲的時候,孩子的說謊比率上升到80%,這就是為什么孩子一到4歲以后,家長明顯發(fā)現(xiàn),這孩子咋越來越愛撒謊!
孩子撒謊也有一定的好處,證明了孩子有一定的詞語儲備,語言組織能力更強,學會調(diào)動了自己的記憶功能,學會了猜測、觀察別人的情緒,同時也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到了4歲,很多孩子撒謊的背后都會伴隨著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此時的謊言已經(jīng)不僅僅是“童言無忌”那樣簡單!父母該引起注意。
4歲孩子愛說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趨利避害的本能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小時候,媽媽那句:“你說真話,我不打你!”結果孩子老老實實的說了真話,家長卻用“竹筍炒肉”來回應孩子。這樣的記憶自然會留在孩子心中,說實話的后果就是挨揍!而且家長天天教我誠實,自己卻喜歡撒謊,那我何必再誠實呢!
孩子越大,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越強!面對這種孩子,家長首先要說到做到,要知道孩子的行為都是模仿父母,父母不講信用,孩子自然也不會講信用。
父母要了解孩子做錯事后,害怕被責備的心理,父母要用嚴厲的語氣告訴孩子這不對,但是我答應不會打你就真不會打你,但要約定如果下次你還做這樣的錯事,那么會有更嚴厲的懲罰。
第二、分不清想象和現(xiàn)實
孩子會把想象的事情誤認為是現(xiàn)實,對孩子來說現(xiàn)實與想象的世界分界線很模糊。
這是因為孩子無法意識到自己看見的事情和自己猜測的事情有什么分別!這樣的謊言父母就不要過多擔心,要怪就怪孩子的想象力太豐富吧!但是讓孩子從小意識撒謊不對還是必要的,比如狼來了,匹諾曹這些故事都會引導孩子不要撒謊。
第三、沒有物權意識
這個主要針對孩子拿別人東西,然后撒謊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沒有物權意識,孩子對于事物沒有明確的“你的”、“我的”概念。孩子在2歲左右是物權意識敏感期,如果沒得到正確引導,就會導致孩子沒有物權意識。
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因為憤怒給孩子貼上“小偷”、“撒謊精”的標簽!孩子行為的出現(xiàn)多是想要向父母表達什么,父母要引導孩子講出來。
比如孩子喜歡小車形狀的橡皮,因為沒見過。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但不要用“偷”,這個字。告訴孩子,想要什么跟家長說出來,父母會幫你買。
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一般不會平白無故的孤立孩子,所以家長不要著急,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然后再具體原因具體分析,制定相應的計劃。那么幼兒園老師孤立孩子怎么辦呢?
幼兒園老師孤立孩子怎么辦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
孩子感受到被孤立,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幼兒園時期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讓孩子在講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改變的方向,也相信可以改變被孤立的現(xiàn)狀,家長認真傾聽,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與幼兒園老師溝通
有時候不能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就斷定老師故意孤立孩子,班級中很多孩子都需要老師照顧,老師的精力業(yè)有限不一定能夠全面照顧到,偶爾可能會忽視孩子的感受,就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老師孤立,所以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具體原因是什么。
溝通的內(nèi)容,要聚焦在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上,而不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問責,向老師傳遞出友善和信任,相信老師可以解決問題,明確自己愿意配合老師工作的立場,讓孩子成為孩子的同盟。
3、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因為一些小矛盾而產(chǎn)生的這種現(xiàn)象,家長最好不要介入,孩子有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者是家長給孩子準備一些小零食小玩具,讓孩子去和小伙伴們分享。或者帶著他開展別的社交圈,讓孩子加入其他的團體。
4、幫助孩子建立社交
有些性格比較文靜的孩子其實不是不喜歡跟大家一起玩,而是不知道該怎么加入,或者不好意思加入。如果你能夠在他們班級里找到一個小朋友,愿意帶動你家小孩一起玩,那就基本能夠解決被孤立的問題了。
5、教會遵守秩序
有的時候老師是因為孩子太過于調(diào)皮搗蛋了老師才會選擇給她孤立開,不想影響到整天的一個學習生活,如果事情沒有這么嚴重,孩子又知道錯了,家長可以和老師商量一下,讓孩子像之前那樣繼續(xù)正常在幼兒園中學習。
平時家長注意一下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的訓練,跟孩子約法三章,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時候可以做,讓孩子明白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的時候聽從老師指揮,更好的融入到群體當中。
在小區(qū)里我經(jīng)常聽見家長抱怨孩子說:你別看我家孩子才5歲但是脾氣大著呢。其實我并認為這是一種好的現(xiàn)象,有些不好的習慣有時候反而會影響孩子一生。所以如果孩子在小小年紀真的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家長一定要盡快了解5歲小孩脾氣暴躁易怒的原因,根據(jù)原因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
5歲小孩脾氣暴躁易怒的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不完善
5歲小孩脾氣暴躁易怒,情緒多變且變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前一秒也許在笑,下一秒也許就會哭鬧,所以在自我情緒控制方面還不是很完善,他們的思想很簡單,高興就會笑,不開心就會哭鬧,發(fā)脾氣。
2、孩子缺乏安全感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還有對于安全的需求。 對于5歲小孩來說,如果被父母忽視了,這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他們會不安甚至感到恐懼,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忍不住發(fā)脾氣以此來發(fā)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3、大人的暴躁示范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脾氣暴躁易怒的情況,是因為成長環(huán)境中有一位或者多位情緒化、易暴躁的大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情、脾氣、動作等等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大人遇事愛著急,孩子也會變得愛著急;如果大人發(fā)脾氣、摔東西,孩子毫無疑問也會好發(fā)脾氣、愛摔東西。
4、孩子的興趣受到了干擾
5歲的孩子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喜歡與人交往。對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說話、畫畫和搭建東西等已經(jīng)非常自信,并且喜歡在家長面前施展技能。
如果孩子在做喜歡做的事的時候,受到了其他人的干擾,孩子做的某種作品無意被家長毀壞,孩子受到冒犯就會發(fā)火。
或者孩子想在家長面前表現(xiàn)某種技能的時候,得不到家長的重視,孩子就會感到受到了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發(fā)脾氣、摔東西。究竟孩子突然發(fā)脾氣的原因何在,還需要家長細心的觀察分享。
5歲小孩脾氣暴躁易怒怎么辦
1、父母保持冷靜,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再說
5歲孩子一般有自己的理解能力了,在孩子哭鬧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跟他說:“哭完再說”,等到孩子真正發(fā)泄完之后,情緒冷靜了,家長再跟孩子交流,發(fā)脾氣的原因,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用發(fā)脾氣來解決。
2、引導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5歲小孩一般都已經(jīng)上幼兒園大班了,所以上了學的孩子,在同學之間彼此會比較,畫沒別人畫得好;運動會沒跑第一名;難免會有失落感,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不爭第一,因為各花入各眼,與眾不同才是創(chuàng)新。
孩子做事情有時候總是非常的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讓家長們有的時候手無足措,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5歲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對應方法
1、給孩子樹立時間觀念,從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
可以準備好一個沙漏,或者定好一個鬧鐘,比如在孩子睡前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故事,約定好多少時間就定多長時間的鬧鐘,讓孩子感知一下時間的流逝。比如定好五分鐘,那么就講五分鐘的故事,讓孩子覺得時間并不長,在故事中時間就過去了!
在比如刷牙的時候,給孩子放一個三分鐘的沙漏,慢慢的孩子心理就有數(shù)了,對時間的概念也會越來越強。
2、用行為引導行為,減少打罵和催促的方式。
比如起床上學的問題,我們可以給孩子建議,建議孩子出門幾點鐘比較合適,然后家長收拾好,靜靜的等孩子就行了,不催也不喊,等孩子什么時候起床收拾好了,那咱們就什么時候出門。這可能會遲到,但是孩子也必須要承擔遲到的后果!
如果遲到了,家長也不要過于的批評和打罵孩子,心平氣和的跟他說,你看如果咱們能早出門十分鐘,就不會遲到了,那么也就不用承擔遲到的后果了,你說對不對,孩子?咱們?nèi)绻绯鲩T了,也還能多玩一會呢。
這樣幾次的引導下來,孩子心中就有數(shù)了,很多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拖拉帶來的后果。
3、確保孩子擁有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一定不要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尤其是生活當中的技能,孩子必須要具備,有的孩子拖拉并不是因為有意的,也可能是因為他真的無法自己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所以有點時候行動起來會比較慢!
4、父母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催促。
孩子磨蹭,可能在積攢內(nèi)心的力量。盡量讓孩子減少不磨蹭的行為,要先從改變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行為意識去引導孩子,要有所察覺,盡量多一些耐心的去教導孩子!
現(xiàn)在很多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被家長各種伺候和照顧,漸漸的也就養(yǎng)成了十分蠻橫的性格,甚至有的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還愛扔東西。對于孩子這種脾氣暴躁,還不愛惜東西的性格,家長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呢?
寶寶愛扔東西怎么辦
1、不要對孩子扔東西抱有過于關注的態(tài)度,也不要斥責孩子。孩子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果你再三提起、再三強調(diào)或者斥責孩子的話,會使這件事情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后都不再回來了。必要的時候,把孩子扔掉的東西藏起來,給他一個懲罰,下次他再扔的時候就會考慮能不能再擁有的問題了,再扔東西的時候也不會那么不乖了?
3、家長可以不去撿拾寶寶丟棄的東西,在寶寶看不見家長的范圍實行可監(jiān)控的隔離,即限定他呆在一處稍小的安全的范圍內(nèi),時間由家長根據(jù)寶寶的情況掌握。隔離結束后,一定要讓寶寶明白為什么他被隔離,大一點的寶寶應讓他自己表述出來。
4、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fā)脾氣,而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逐漸冷靜。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父母理解的,關心呵護的,他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孩子就會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5、孩子任性根本原因是孩子內(nèi)心沒有一個規(guī)則,他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原始欲望。所以在合適的年齡為孩子建立規(guī)則,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些東西真不是“大了自然就懂了”,要從小告訴孩子,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
原因一: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借以發(fā)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原因二:孩子有了抓握能力,投擲能力時他會感覺到驚喜;當他看見自己奮力一扔,就能夠讓手中的東西飛離那么遠,就有一種成就感。
原因三:一般孩子沒耐心、脾氣大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失去了自己的掌控性。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而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看電視,所以就會做出發(fā)脾氣扔東西的行為。
孩子愛扔東西發(fā)脾氣怎么教育
第一、孩子往往會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領路者”,讓孩子健康成長。如父母每當下班回到家之后,東西不亂扔,如果亂扔之后,也要及時的收拾起來,那么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之后,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yǎng)成東西亂扔之后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我看到你生氣了,還把東西扔到了地上。”孩子可能不說話,也可能會哭,給他一點時間平復心情。
第三、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發(fā)泄生氣的情緒,比如在紙上亂畫、跺腳、在沒人的地方喊叫等等,只要是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就可以。
第四、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于愛發(fā)脾氣的孩子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guī)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發(fā)脾事不是什么大事而過度包容孩子,有句話說得好:“穩(wěn)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yǎng)。”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無理取鬧哭的時候,怎么勸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有些家長因此也變得急躁起來,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制止、帶走。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疏遠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時候該怎么辦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怎么這么不講道理?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當他們發(fā)脾氣胡鬧,講道理不管用時,不如適當冷處理,無視他們的哭鬧。別看孩子小,他們在發(fā)脾氣時也在偷偷地觀察你的反應,試探你的底線。這時家長一定要做到“溫和而堅定”,自己定的規(guī)矩不能打破。冷處理一下,要讓孩子明白胡鬧沒用,為了讓冷處理有效果,全家人都要統(tǒng)一戰(zhàn)線。
3、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妥協(xié),因為這樣的情況只要發(fā)生過一次,孩子就會牢牢記住并熟練運用,因為他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不要在孩子的眼淚面前讓步,以免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4、等孩子哭得很累了,也很難受時,可以找一個毛巾,給孩子擦擦小臉,抱抱孩子,孩子情緒發(fā)泄后,也能聽得進大人講話,這時候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往往能夠接受了。
寶寶無理取鬧哭的原因
原因一: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求助或者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就會給孩子一個初步的認知,“我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當遇到一件事情,家長不想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孩子的方式來抗議,那就是哭鬧,大聲叫,在地上打滾等等。
原因二:本來與孩子約定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不能狠下心堅持原則。看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上氣不接下氣而心軟。這樣如何讓你的寶寶遵守你約定好的規(guī)則,而且你孩子只要有這樣次的得逞,就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原因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表達,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們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知道可以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滿足,時間長了,他會形成一種習慣。
寶寶總是無理取鬧的危害
第一、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xié)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的行為。
第二、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jīng)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chǎn)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第三、家長如果持續(xù)對孩子這樣有求必應,就會讓他在思維和行為上都產(chǎn)生一定的誤區(qū),認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都會給予滿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無理取鬧,在一些行為上也會表現(xiàn)的更加的驕縱。
第四、通過哭鬧的方式得到了這個東西,就會覺得原來無理取鬧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效果往往更好,所以我為什么要好好說話,想要什么直接哭就都有了呀。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41